(资料图片)
潮新闻 评论员 张萍
图源视觉中国
“唐尚珺”这个名字,估计很多人想不熟悉都难。近些年每逢高考季,他的考分、志愿和录取情况都会反复被报道,连带着他“非清北不上”的高考经历也被反复讲述。8月28日上午,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宣布继续复读再战的新闻,毫不意外又一次上了热搜榜。
有人称唐尚珺为“高考钉子户”,这样说来,他也是“热搜钉子户”了。
这件事屡上热搜真的是好事吗?恐怕值得打个问号。于私,陷入舆论漩涡势必干扰当事人的判断和选择,不少人挖苦他“当代范进”“走火入魔”“浪费国家资源”“对不起父母”等等,他因此受到的压力与非议可想而知,唐尚珺也曾在采访中称对此感到“困顿、迷茫”。其实只要合法合规,复读与否、复读多少年,都是个人选择,也是个人权利。
于公,一件没有典型意义的私事儿,反复上热搜,何尝不是在浪费公共资源?从2016年,唐尚珺事迹因纪录片《高十》走红后,高考复读十几次从个案发展成“唐尚珺现象”了吗?并没有。事情的演变,更多反映了一个个体对高等教育塔尖资源的强烈渴求,既不违法也不普遍。讨论再多,也是私事儿。舆论关注的视角,早就该从初闻时的猎奇,归于尊重他人命运的淡然。毕竟,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私事占据舆论C位,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就可能失焦失声。
不独唐尚珺现象,细心留意,如今各种私事、无聊事反复上热搜,已成了舆论场上的一道尴尬的风景线。一些鸡零狗碎的家长里短,一些未经核实的道听途说,经常高居榜单。点进去一看,经常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傻事、芝麻绿豆的小事,要么就是反复“炒冷饭”。留言区常常能看到诸如“没有新闻可以不报”的高赞回复,反映了读者无奈的心声。
这里头的原因,有商业平台在算法主义和流量至上中迷失,以为掌握读者的点击数据就掌握了流量密码、拿捏了公众喜好真相,于是寻踪而去,其他一概不论。有权威新闻机构在严肃题材上的缺位和对网络热点的盲目跟进。把热搜榜当选题参考可以,一旦误将之当作舆情的指南针、晴雨表,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一个合格新闻记者在“船头”瞭望的是整个社会,而不仅是几个商业平台的榜单。不然平台以为受众爱看,受众以为媒体爱报,媒体以为平台爱推,一个虚假的“注意力循环”就这样完成了。
对唐尚珺的选择,有人不无辛辣地指出“什么时候媒体不报道了,说不定他就不会考了”。这话有些难听,却不无几分道理。媒体机构和平台,既要用好议程设置的能力,让受众真正关心的问题、有价值含金量的话题在舆论场上有一席之地,同时也要打破虚假的“注意力循环”,用鲜明的价值取向,让非关公共利益的小事私事“下热搜”,构筑舆论场的“退出机制”,呈现真正值得被关心、被讨论的话题和事件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